農民日報仲農平文章:大國鄉村新進境
從理想到現實,從“跟跑”到“并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百年探索中走上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古老農耕文明在新時代邁上重煥榮光的新征程。在這條道路上,大國“三農”皴染著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色。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一年來,農穩糧豐,鄉村和美,中國式現代化引領農業農村升級發展;一年來,農民增收渠道更廣,“土特產”發展更強,鄉土大地煥發蓬勃生機;一年來,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共進,大國鄉村邁上新一程、實現新進境?!叭r”發展的豐碩成果,成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堅實底氣和強勁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藍圖中
“三農”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看鄉村振興,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022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語重心長。
一路調研,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從我國大陸最北端的邊境村莊,到南粵海島上的種苗基地,從年輕人扎堆創業的江南古村,到更有“科技范兒”的河套平原,回顧習近平總書記一年來的“三農”足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
這當中,有對戰略全局的深遠謀劃?!皬V東要發展,不僅要靠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這些地區也要聯動發展?!辈恢皇菑V東,“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毕雀黄饋淼牡貐^要“走在前、做示范”“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又要先富帶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拉一把,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這當中,有對強農振興的科學引領?!案D翝O”“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堅持林下經濟和旅游業兩業并舉”“探索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我國地大物博,各地資源稟賦不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找準適合自己的路。
這當中,還有對點滴民生的深情牽掛?!拔倚睦镆恢钡肽钪鵀膮^的人民群眾”“東北天冷啊,冬天可不能挨凍”“最大程度減少農業因災損失”,今年9月和11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黑龍江、北京、河北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千家萬戶的事、父老鄉親的話,都在大國領袖心里。
一處處足跡,是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深遠思量;一句句叮囑,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響鼓重槌。
中國式現代化藍圖中,“三農”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高質量發展要求更迫切。在重大戰略思想引領下,希望的田野上結出累累碩果。
農業大國由大而強的前進方向
13908.2億斤!12月11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又是一個豐收年,又是一張“高分卷”!
至此,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連續的“穩”,絕不是理所當然。要知道,每一年的豐收背后克服了多少風險挑戰,蘊含著多少錙銖必較的努力,凝聚了多少重農強農的經驗!
今年亦是如此。變亂交織的世界中,不確定性成為常態,全球米價升至近12年來最高水平,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我國糧食生產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挑戰。在這樣的內外部環境下,中國糧之所以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是因為我們有堅持重農抓糧的戰略定力,有立足中國實際推進現代化的戰略智慧。
由此發生變化的,不只是糧食。
底氣更足——新建成高標準農田約6050萬畝,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大豆和油料作物面積達到3.5億畝以上,大豆產量連續兩年創新高,一批“補短板”農機具成功研制并加快部署生產一線,聚力攻關農業“卡脖子”技術,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數已超過107萬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成為中國糧多災之年逆勢豐收的自信來源。
成色更綠——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資金74.02億元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297個試點縣累計收集處理固體糞污4388萬噸、液體糞污6216萬立方米,全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到7.5萬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不斷擦亮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底色。
思路更寬——樹立大食物觀,豐富食物供給,肉蛋奶果菜茶量足價穩質優,海洋牧場建成數量達到300多個。充分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截至目前已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糧食合作關系,進口渠道日趨多元,品種更加豐富,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一年的“三農”發展成績遠不只是幾組數字,將其放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坐標中,才更能顯出價值。它度量著農業大國由大而強的前進方向,標記著特殊國情下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選擇的積極作為,更彰顯著農耕文明與現代化結合帶來的大國“三農”自信。
被點亮的鄉村
炮聲隆隆,粉塵遍地。20多年前,浙江安吉余村的村民們也許很難想象,今日之余村,青山環繞、滿目蒼翠,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來此創業就業,迎來了充滿活力的“逆生長”。
余村之變始于“千萬工程”。這項緣起于鄉村環境變革的探索,催化帶動了生態變革、產業變革、社會變革,成為鄉村振興的“試驗田”、中國夢的“起手式”。
歷史的巧合就是這樣妙手偶得,又充滿深意?!扒f工程”20年前埋下的伏筆,照進今日之中國鄉村,不僅深刻地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要建設鄉村、怎樣建設鄉村、要建成什么樣的鄉村”這一歷史課題,更是對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5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如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實踐求索。
這一年,在被“千萬工程”點亮的廣袤鄉土大地上,我們看到了無數璀璨星光——
鄉村文化日益復興。在貴州,“村BA”“村超”成為跨越城鄉中外的鄉村文化品牌;在海南,“村排”撬動超2.6億元旅游收入……全年舉辦2萬余場全國“村晚”,吸引約1.3億人次參與,掀起全國鄉村文化熱潮。
鄉村活力全面迸射?!巴撂禺a”蓬勃發展,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今年前10個月,9.4萬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35萬億元。全國超過15萬個鄉村快遞服務站點編織出一張全新的運輸網絡,中央廚房、農商直供、數商興農……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鄉村潛能持續激發。前三季度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增長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增速均快于城鎮居民。前三季度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農業農村成為內需增長新動力。
城鄉發展深度融合。累計建成超4000個縣域醫共體,見證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提升;發布“鄉味”濃郁的109條精品線路和365個精品景點,累計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953個;今年前11個月,各地共完成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投資1090.5億元,提升8213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不斷刷高期待值的中國鄉村,正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窗口。當鄉村的未來更值得期待,大國文化自信由此升騰,匯聚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必須深刻認識“三農”發展的時與勢
2023年12月,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嘉賓相會中國廣州,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自2013年創辦以來,這一會議與中國一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
讀懂中國,關鍵是讀懂中國式現代化?;卮鸷弥袊浆F代化命題,必須深刻理解“三農”問題,全面把握“三農”發展的時與勢,找準中國“三農”的新坐標。
我們應當看到,這一年中國經濟克服困難、頂住壓力取得好成績,關鍵是“三農”“壓艙石”穩中向好。穩就業,主要是進城務工群體的就業要穩;穩物價,核心是主要農產品的價格要穩;穩預期,基礎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要足?!叭r”之穩,來之不易;“三農”之穩,重如泰山。
我們必須看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三農”工作有特殊重要意義。完成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驚險一躍”,必須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三農”是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補齊農業農村這個全面現代化的短板,能釋放出巨大潛力。
我們要清醒看到,當前“三農”發展還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能松勁歇腳,務必加力向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個別國家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升級。我國國內大循環依然存在堵點,還存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除了要直面外部風險隱患,“三農”自身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包括資源約束逼近“天花板”、部分大宗農產品面臨進口壓力、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工農城鄉差距依然明顯等,這些發展中的問題,迫切需要在發展中得到解決。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新時代以來我國“三農”發展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根本原因在于重大戰略思想的領航引路,在于有效對路的惠農強農政策。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指引下,我們緊緊抓住黨領導“三農”工作的制度優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農抓農工作體系,讓重中之重戰略落地生根。邁上現代化新一程,必須將其堅持貫徹下去。
關關難過關關過。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戰勝挑戰中發展壯大,“三農”工作也是如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三農”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跨急流過險灘,讓有利機遇成為發展勝勢。
戰術打法上更精準、更靈活、更有效
歷史長河奔涌向前,中國“三農”已翻開新的章節。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12個字的新要求,彰顯出新的形勢下對穩與進的辯證思考、對時與勢的深刻把握。穩是進的前提和基礎,進是穩的方向和目標。沒有穩,無法進,沒有進,難以穩。變亂交織的世界中,需要穩基礎、穩局面、穩勢頭;強國建設的征程上,需要進速度、進質效、進動能。穩不是被動守成、故步自封,進也不是忽略安全、急躁冒進。要在穩的基礎上取得新進展,在進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穩。
具體到“三農”工作中,怎樣穩,如何進?不僅要落實好總基調總要求,還要尊重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結合“三農”特點,既保持戰略上的穩定和連續,又在戰術打法上更精準、更靈活、更有效。
該進的要抓緊向前推進,以鄉村振興的新作為,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作為全面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環節,“三農”工作要奮起直追,抓緊時機干起來。農業科技創新要加力突破,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三農”領域的新質生產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化推進,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更好滿足升級后的多元消費需求。鄉村建設補短板要扎實推進,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推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往戶延伸,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
該穩的必須堅定不移穩住,以“三農”工作的穩中向好,鞏固夯實安全發展的基礎。對一些事關根本、原則、戰略的問題,必須要有守牢底線的定力。無論“進”到哪一步,糧食安全的底線不能突破,農民的利益不能損害,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根不能動搖。要始終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原則,保持歷史耐心,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留住鄉風鄉韻鄉愁。
發展路徑上,要以深化農村改革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要靠改革增強鄉村“造血”功能;暢通國內大循環,需要改革打通城鄉循環堵點。用好農村改革法寶,關鍵在于統籌。要統籌立和破,積極主動地把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立”起來,在此基礎上,穩步實現傳統產能、落后模式退出。要統籌城與鄉,破除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能進城愿進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工作方法上,要提高抓落實的能力和本領。說一千道一萬,再好的政策和法寶也要靠落實。要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要善于總結有效工作經驗,掌握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蘊含的科學方法,錨定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統籌“穩”和“進”中抓好落實。一方面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強化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資金資源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方向,促進鄉村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聚焦群眾反映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問題,辦成一批實事,將好政策轉化為農民可感可及的實效。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不僅是自身機遇,也將成為世界增量。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中華文明重煥榮光貢獻更多“三農”力量。